春日融融,萬象更新。杏花村外的田野里,農(nóng)人們早已開始了新一年的忙碌。吆喝耕牛的號子聲,犁鏵破土的“嘩啦”聲,以及偶爾傳來的幾聲村婦呼喚孩童的清脆嗓音,交織成一曲樸實而充滿生機的田園交響。
李明遠家的茅草屋前后,那兩小片被他新開墾出來的荒地,此刻也已是綠意盎然。
經(jīng)過一個多月的精心照料,從鎮(zhèn)上買來的那些青菜、蘿卜、豆角的種子,都已破土而出,茁壯成長。鮮嫩的青菜葉片舒展,在晨曦中閃爍著晶瑩的露珠;蘿卜纓子精神抖擻地挺立著,預示著地下那份沉甸甸的甘甜;豆角藤則攀附著李明遠用竹竿搭起的簡易架子,努力地向上伸展,開出了一簇簇淡紫色的小花。
每日清晨,李明遠和秀丫的第一件事,便是提著那只粗陋卻也堪用的陶罐,去附近的小溪打水,然后仔細地澆灌這些幼嫩的菜苗。李明遠還用草木灰和一些發(fā)酵過的雜草漚制了簡易的肥料,小心地施撒在菜畦里,希望能讓它們長得更茁壯一些。
除草、捉蟲,更是每日必做的功課。李明遠憑借前世的一些農(nóng)業(yè)常識,教導秀丫如何辨認雜草,如何用草木灰水或者一些有特殊氣味的植物汁液來驅(qū)趕害蟲,盡量避免使用那些對土地和人體有害的“土農(nóng)藥”。
最讓他們欣喜的,還是那些從山上移植下來的野生藥材。幾株黃精和何首烏,竟然真的在他們屋后那片相對陰濕的角落里扎下了根,抽出了新的枝葉。雖然長勢還很孱弱,但至少證明了這種嘗試是可行的。若是將來能成功培植出一片藥圃,那無疑又是一條穩(wěn)定的生財之道。
“哥,你看,我們種的青菜可以吃了!”這日傍晚,秀丫從菜地里采了一小把鮮嫩的青菜葉,高高舉著,興奮地向李明遠展示。
李明遠接過那翠綠欲滴的菜葉,心中也是一陣滿足。這可是他們親手種出來的第一批收成??!晚上用這新鮮的青菜,配上一點點豬油渣,煮一鍋菜粥,那滋味,定然是極好的。
除了田園耕作,李明遠并沒有放松對制陶技藝的探索。
院角那個簡陋的小土窯,已經(jīng)無法滿足他日益增長的“野心”。那種土窯火溫不穩(wěn)定,升溫慢,容量也小,燒出來的陶器次品率極高,而且大多質(zhì)地疏松,不堪大用。
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?!崩蠲鬟h深知這個道理。他決定,要建造一個更大、更專業(yè)的窯爐。
他仔細研究了從鎮(zhèn)上陶瓷店伙計那里打聽來的只言片語,又結(jié)合自己前世在一些紀錄片和書籍上看過的關(guān)于古代窯爐的構(gòu)造知識,開始在腦海中勾勒新窯爐的藍圖。
他選擇了一種相對簡單,也比較容易建造的饅頭窯結(jié)構(gòu)。這種窯爐形似饅頭,上部為穹頂,下部有火膛和窯床,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,可以達到相對較高的溫度,并且火候也更容易控制。
建造窯爐可不是一件輕松的活計。首先是選址,他將新窯址選在了院子另一側(cè)相對開闊、也更靠近山腳的地方,方便取用柴火和高嶺土,也避免了濃煙對自家茅屋和鄰居的影響。
然后是材料。他從山里砍伐了更粗壯的硬木作為窯爐的支撐結(jié)構(gòu),又和秀丫一起,一趟趟地從那處山坳里背回大量的高嶺土。他還特意去小溪邊,挑選了許多大小不一、質(zhì)地堅硬的卵石,準備用來砌筑窯壁和窯床。
在三叔公李福田的幫助下(老人家聽說他要建新窯,特意過來看了看,還指點了他一些和泥、砌墻的技巧,并幫他弄到了一些耐火的窯磚——那是村里一戶廢棄舊窯拆下來的),李明遠花了將近半個月的時間,才終于將這個直徑約莫一米五、高約一米的新饅頭窯初步建成了。
雖然依舊顯得有些粗陋,但比起之前那個小土坑,已然是鳥槍換炮了。
新窯建成,李明遠便迫不及待地開始了他的新一輪制陶試驗。
他對高嶺土的預處理也更加精細。他學會了用水將泥土浸泡、攪拌,去除里面的砂石和草根等雜質(zhì),然后將沉淀下來的細膩泥漿舀出,在陽光下晾曬至合適的濕度。這種經(jīng)過“淘洗”的泥料,質(zhì)地更加純凈,可塑性也更好。
在塑形方面,他也開始嘗試更復雜的技巧。除了手捏,他還學會了泥條盤筑法,可以制作出更高、更規(guī)整的罐子和瓶子。他還用一塊打磨光滑的圓木板和一根可以旋轉(zhuǎn)的木軸,制作了一個極其簡陋的“手拉坯轉(zhuǎn)盤”。雖然這轉(zhuǎn)盤轉(zhuǎn)起來搖搖晃晃,遠不如真正的拉坯機那般穩(wěn)定,但也讓他勉強能拉制出一些相對圓潤的碗碟。
最讓他期待的,還是釉料的試驗。他將從鎮(zhèn)上買回來的那包神秘礦石粉末,以及一些草木灰、長石粉末(他在山里找到的一種類似長石的石頭,敲碎研磨而成),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,用水調(diào)和成漿狀,然后涂抹在晾干的泥坯表面。
第一次用新窯燒制陶器,李明遠和秀丫都充滿了緊張和期待。
他們將十幾個精心制作的泥坯小心翼翼地放入窯中,然后點燃了火膛。熊熊的火焰舔舐著窯膛,將整個窯爐都燒得通紅。李明遠寸步不離地守在窯邊,根據(jù)火焰的顏色和窯內(nèi)的溫度(全憑感覺和經(jīng)驗),不斷地添加柴薪,控制火候。
這一燒,便是一整個白天,直到夜幕降臨,窯火才漸漸熄滅。
按照規(guī)矩,燒好的陶器需要在窯內(nèi)慢慢冷卻,至少要等上一兩日才能開窯,否則驟然接觸冷空氣,很容易炸裂。
這兩日,對李明遠而言,簡直是度日如年。他既興奮又忐忑,生怕自己這番心血再次付諸東流。
終于,在第三日的清晨,窯爐完全冷卻了下來。
李明遠深吸一口氣,在秀丫和聞訊趕來的三叔公李福田期盼的目光中,小心翼翼地打開了窯門。
一股熱浪混合著泥土的焦香撲面而來。
窯內(nèi),那些原本灰白色的泥坯,此刻已經(jīng)呈現(xiàn)出一種青灰或淡黃的色澤。大部分陶器都完好無損,只有一兩個因為火候不均或者泥料問題而產(chǎn)生了細小的裂紋。
最讓李明遠驚喜的是,那些涂抹了釉料的陶器,表面竟然真的形成了一層薄薄的、帶著些許光澤的釉面!雖然釉色不均,有些地方還出現(xiàn)了氣泡和縮釉的瑕疵,但比起那些沒有上釉的素坯,無疑是漂亮了許多。
尤其是其中一只涂抹了草木灰和少量礦石粉末的陶碗,竟然燒出了一種類似青瓷的淡青色釉,雖然釉面還不夠瑩潤,但已經(jīng)初具雛形!
“成功了!哥!我們成功了!”秀丫第一個歡呼起來,激動得小臉通紅。
三叔公李福田也看得嘖嘖稱奇,他拿起那只淡青色的陶碗,翻來覆去地看著,眼中充滿了難以置信的神色:“明遠小子,你你這真是神了!這泥巴到了你手里,怎么就能變成這么好看的寶貝疙瘩!”
李明遠也是激動不已。雖然這次燒制的陶器,離他心目中的標準還差得很遠,但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突破!它證明了他的方向是正確的,只要堅持下去,不斷改進,總有一天,他能燒制出真正精美的瓷器!
這次成功的燒制,不僅讓李明遠信心大增,也讓三叔公對他們這個“陶瓷事業(yè)”的前景更加看好。老人家當即表示,愿意拿出自己的一些積蓄,支持李明遠購買更多的原料和工具,甚至還主動提出,可以幫他在村里物色幾個踏實肯干的年輕人,作為學徒,協(xié)助他進行生產(chǎn)。
李明遠自然是感激不盡。他知道,要想將這個事業(yè)做大,單憑他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。
在接下來的日子里,李明遠便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制陶工藝的改進和產(chǎn)量的提升上。
他不斷地試驗著不同的泥料配比、釉料配方和燒制火候,每一次開窯,都有新的發(fā)現(xiàn)和進步。他燒制出來的陶器,也從最初的碗碟、罐子,逐漸擴展到了一些更復雜的器型,如茶壺、酒杯、甚至是一些小巧的擺件。
雖然這些陶器在真正的行家眼中,依舊顯得粗糙簡陋,但在杏花村這個閉塞的小山村里,已經(jīng)算是難得的“精美器物”了。
隨著春耕的結(jié)束和夏季的到來,山林中的物產(chǎn)也更加豐富起來。
李明遠依舊會定期進山,采摘時令的野菜、野果、菌菇和藥材,也會設置陷阱,獵取一些野味。但他的心態(tài),已經(jīng)從最初的為生存而奔波,漸漸轉(zhuǎn)變?yōu)榱艘环N對資源的合理開發(fā)和利用。
他不再像以前那樣,見到什么都往竹簍里裝,而是更加有選擇性地采摘那些有價值、或者能為他的制陶事業(yè)提供幫助的物品,比如某些特殊的礦石(用于釉料試驗)、耐火的黏土(用于修補窯爐)、以及優(yōu)質(zhì)的硬柴(用于燒窯)。
他開墾的那幾片小菜地,也迎來了豐收。新鮮的蔬菜不僅讓他們兄妹倆的餐桌更加豐富,多余的還可以拿到村里,跟其他人家換取一些雞蛋、布匹或者其他生活用品,倒也算是一種小小的“以物易物”經(jīng)濟。
那些移植的藥材,在李明遠的精心照料下,也漸漸適應了新的環(huán)境,長勢喜人。雖然離能采收藥用還有很長的距離,但至少讓他看到了規(guī)?;N植藥材的希望。
日子一天天過去,平淡而充實。
李明遠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工匠,用他的智慧和汗水,一點一點地雕琢著他們未來的生活。他的雙手變得更加粗糙,皮膚也因為常年的日曬而變得黝黑,但他的眼神卻越來越明亮,充滿了對未來的自信和掌控力。
秀丫也像一棵沐浴著陽光雨露的小樹苗,茁壯成長。她不僅學會了讀書寫字,還成了哥哥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得力小助手。她會幫著照料菜園,晾曬藥材,甚至還能有模有樣地揉捏泥坯,制作一些可愛的小陶偶。
他們的茅草屋,雖然依舊是村里最簡陋的幾間之一,但在外人看來,卻仿佛蘊藏著一種說不出的生機與活力。屋檐下掛著的,不再僅僅是干癟的野味,還有一串串風干的辣椒、豆角和藥草;院墻邊堆著的,不再僅僅是雜亂的柴火,還有一排排晾曬著的、奇形怪狀的陶坯;甚至連那裊裊升起的炊煙,似乎都比別家多了幾分誘人的香氣。
村里人對李明遠兄妹倆的看法,也漸漸發(fā)生了改變。從最初的同情、憐憫,到后來的驚訝、羨慕,再到如今的敬佩和一絲不易察覺的依賴。
因為,李明遠不僅將自己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,也開始在不經(jīng)意間,給這個貧困的小山村帶來了一些新的變化。
比如,他燒制出來的那些結(jié)實耐用的陶碗陶罐,因為價格公道,很受村民們的歡迎。有些人家甚至會主動拿著自家的糧食或山貨來跟他交換。
比如,他傳授的一些改良耕作和驅(qū)蟲防病的方法,也讓一些頭腦活絡的村民學了去,田里的收成竟也比往年多了幾分。
再比如,他偶爾會用打獵得來的野味,接濟一下村里那些真正食不果腹的孤寡老人,贏得了不少贊譽。
當然,這一切都還在悄然進行,尚未引起太大的波瀾。但李明遠知道,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他現(xiàn)在所做的一切,不僅僅是為了自己和妹妹的“逍遙”,更是為了將來能讓這片生他養(yǎng)他的土地,煥發(fā)出新的生機。
夏日的蟬鳴,在窗外的老槐樹上,一聲高過一聲,仿佛在催促著時光的腳步。
李明遠站在新修的窯爐旁,看著里面熊熊燃燒的火焰,眼神深邃而明亮。
他知道,真正的考驗,或許才剛剛開始。但他的心中,卻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勇氣和力量。因為,他不再是孤軍奮戰(zhàn),他的身后,有他摯愛的妹妹,有淳樸的鄉(xiāng)鄰,還有那片蘊藏著無限可能的高嶺土。